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村

2017-03-10 @simple 生态分子



我们都爱有机市集,但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将这样共好爱护地球的美好氛围延伸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正好就是生态村(eco village)的出现。因应石油危机与粮食问题,有越来越多人希望靠自己的努力,降低生活的碳足迹,这样的概念扩及建筑、饮食、能源、农业,甚至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与信仰价值。

 

在历史上这不是首度出现的风潮,早在梭罗(Henry DavidThoreau, 1817-1862)的《湖滨散记》一书中,就曾多次提倡不应该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梭罗崇尚大自然,主张返璞归真,强调简单生活,重视精神层面,被归为自然主义者。1845年,梭罗二十八岁,他在华登湖畔(Walden)自己建造离群索居的木屋,房子大小约10X15呎(约四点二坪),有阁楼有炉灶,仅花了美金二十八元材料费,一住两年多。虽然离群,梭罗的生活并不封闭,他还是会走到邻近村庄散步,甚至农耕之余回小镇打打零工。



1973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修马克 《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以企业家及学者身份,指出经济发展核心的问题,在其中如何利用土地一章说道:「物质资源中,最伟大的毫无疑义是土地。研究一个社会怎样使用土地,就能对它的未来有个相当可靠的判断。」「当环境迅速恶化的时候,他们的文明也跟着衰微。」

 

1991年, (Robert Gilman)订定了一个关于生态村的标准定义: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的和谐融合有利于人类健康发展,这种发展可以持续到永续的未来。」,之后1995年由苏格兰的芬霍恩小区(Findhorn)开始所谓的「生态村运动」,从此『生态村』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了文化语言的一部分。


芬霍恩社区


普遍为人所知的生态村是一个以让社会、环境、生态更具有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理念小区。生态村的成员拥有共同的生态观、经济观和文化理念。生态村居民会去寻找电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替代方法。1998年联合国正式认同生态村名列为百大适合居住地的名单

 

2009年奥地利纪录制片人史蒂芬‧沃夫(StefanWolf)和他的团队在欧洲旅行了将近一年,走访十个成功运作的生态村,拍摄出纪录片《全新的我们A NEW WE》。



借由影片访谈真实纪录,呈现生态小区的多元生活及创办理念,为观众解答对生态村的一知半解,让我们知道原来永续、自然、和谐与快乐的生活方式是具体可行的。2011年在台湾放映约三十场,对于台湾关心永续发展的人来说,具有正面的影响和冲击。


2013年,笔者有机会做后续追踪报导,深度专访导演史蒂芬沃夫聊聊他心中理想的生态村以及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村

 

今年27岁的史蒂芬没有想过会定居在台湾,然而在旅行过欧洲各个美丽的小区后,他决定和伴侣Vana选在台东,亲手创造属于自己梦想的生态村。史蒂芬从小就是个特别的孩子,成长于奥地利乡下的小农场,面积约6公顷(约18000坪),父亲种植农作物,饲养猪、马、牛、羊等,甚至也有产酒。然而这样的生活时常令史蒂芬感到困惑,例如目前吃素的他就不能接受农场必须将动物宰杀的行为;爱护地球的他不能接受农场非有机种植方式;进入大学后虽然念的是文学,但是学校毫无弹性的教育方式令他的创意被压制。

 


于是他几乎是用逃离的方式远离这样的环境,年轻的他喜欢自然,于是藉由一次一次农场换宿(WWOOF)的方式,学习如何自给自足也认识自己,最后在澳洲遇见同样来WWOOF的台湾女孩Vana,一起合作制作影片,也努力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

 

高高瘦瘦的史蒂芬手里始终握着一本老旧泛黄的小本子,那是用德文写教人如何打造自给自足生活的手册,在英国及日本的生态村,我都曾经看过这样的小书。用图用文一步步教导实作的方法。

 

史蒂芬在接受访问时说,他发现大部分的小区是由许多人共同拥有一块土地,因此每当有任何决定时,都需要全员的开会讨论,对于某些小区来说,这是凝聚成员的方式,但是他认为,这样会消耗太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史蒂芬主张,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面积在0.5到1公顷的私人空间,这样的范围刚好可以建造出一个符合家庭需求,自给自足的农场生活,称之为family domain。

 

小小的空间刚好容纳有森林(自然复育区)、私人房舍、公共房舍、生态池、农耕区、其他种植区等。这样的生态村型式有一个优点是,它给予每个人和家庭很大的自由,如此一来,人们可以享有很大的自由以及特殊性,同时又能够体验到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邻居和朋友共同生活的喜悦,彼此分享、互动,以及一起完成很多计划。

 

今年一月,史蒂芬和Vana在台东终于有了一块自己的空地,抱着雀跃同时谨慎的心,他们决定一砖一瓦,亲手建置他们的第一个家。



在还没有房舍之前,两个人就以露营形式住在那边,慢慢地认识这片土地,观察周围可以共生共存的自然资源,终于找到一块大石头,在那块石头下,可以利用天然的地形生火煮食,连瓦斯都不用。该地位于海平面400公尺左右,温度宜人。


史蒂芬力行朴门节水技巧,用保特瓶承接雨水多元利用,在还不能种植之前,两个人就找寻野菜吃。对于大家面露惊讶的表情,史蒂芬笑笑说,其实只要多多了解植物园艺,这并不是件难事,自然本来有拥有丰富的资源,只是我们渐渐与土地疏离,生态村只是让我们重新回到与地球的连结。


关于大家常问到的蚊子问题,史蒂芬也耸耸肩说没有问题,秘诀在于设计一个昆虫不喜欢的环境,运用简单的香草例如柠檬草,很容易就可以驱逐蚊虫。对于建造生态村史蒂芬显得相当有自信。

 

台湾女婿史蒂芬,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台湾哪里有类似欧洲的生态村,曾经因为纪录片《全新的我们A NEW WE》走访全台湾,史蒂芬透露其实在台湾已经有为数不少的类小区成功运作,只是也许不是以「生态村」的名义。

 

「全新的我们」这部影片显示并且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一个小区或是生态村里的生活方式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去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且找到最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生态村型式。

 

面对全球的经济不景气、能源耗尽等等文明的危机,倘若能够拥有小小的一块地,种植每天所需的食物,善用能源及电力,慢慢实践自给自足的生活,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充满感谢;用健康的身体回馈土地及社会,就算没有生态村也可以透过一个人小小的力量,将爱护地球善待他人的涟漪传递出去,让我们一起期待美好的未来,并且从今天开始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